\石/\斑/

@GlacierInVain

有点谜之羞耻还是不打tag了()

说好的解(瞎)读(说)。

题目……My shadow always follows me,弹幕里看见的一句歌词。“Sometimes i want to live, just like everybody else, that’s such a dream.”还有另一个版本“ as how to live”,就,我听不出来到底唱的是啥,反正这句挺合适的,简单粗暴()

原始的脑洞其实是自己做过的梦啦。具体懒得讲了,因为写的过程中改动很多,只保留了一部分意象……主要是,用这个做主题的话写的过程很有趣也很艰难。“……要把纷繁无序的梦境材料塑造成形,仍是一个人所能从事的最艰巨的工作,比用沙子编绳或者用无形的风铸钱艰难得多。”在拉开视角竭力避免代入的同时如何保持感情充沛,又如何一遍遍翻动自己并不愿回忆的梦境来构筑一些细节,绝对是搞到人薅着头发葛优瘫的事情()

整体结构上是有夹带私货的。比如说,扎特见到父亲的时候是个小孩坐在他膝盖上,见到母亲的时候是在巴黎,见到妻子是新婚不久,见到主教……这个待会儿再说。并不是随随便便拉了个节点就去写的()基本上是这样一个过程:他在做梦,期间数次以为自己醒了,但只有最后一次才是真正醒来——虽然很短暂了。

然后主题。没什么好说的,这就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。死亡和梦境是你永远无法向人讲述清楚的过程,是非常孤独的境地。他独自一人承受荒诞和恐怖,试图诉说但只是徒劳,直到面对另一个自己的时候——听起来很好,他能够找到一个倾诉的出口——但这个知晓一切的人却并不在乎。

另外其实很久以来有个迷思……单说德扎的剧情。扎特在最后一幕对着阿玛迪,他始终是愤怒的,并且在控诉。但是开脑洞的时候总是会擅自加上一个类似于“和解”的结局……一个安静的,可供休息的地方(即使那里是死亡)。这次也不例外。……就很谜了。

细节方面,首先是环形剧院。《环形废墟》。当然。有一些随手的剧情/台词梗,王子啦鞋带啦“平坦”的地板啦()某些写的时候一闪念现在已经想不起来的诗啦。“神在别人头上投下荣誉的光芒,无情的荣光审视着深处,数着裂罅,最终将揉碎他所推崇的玫瑰。”

主教那一节……萨尔茨堡大教堂的祭坛和管风琴确实是相对而立的。(管风琴也确实是扎特演奏过的)看到这个的时候震惊了好久,里面的意象可以延伸太多了语死早,索性写他们站在了倒错的位置。这段写到一半的时候读到博尔赫斯的《另一个人》,故事太棒了,太棒了。

“我的梦已经持续了七十年。说到头,苏醒时每人都会发现自我,我们现在的情况正是这样,只不过我们是两个人罢了。你想不想稍稍了解一下我的过去,也就是等待着你的未来。”那首曲子就是诗歌或者纸币一样的证明了。(岚岚居然认出来了我真是。唉。唉。)

所以说主教为什么会演奏安魂曲?当然是因为见到扎特的时候他已经听过了呀。以及“教堂像一只不再挽留的手”这句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的……()

“邂逅是确有其事,但是另一个人是在梦中和我说话,因此可能忘掉我;我是清醒时间同他谈话,因此回忆起这件事就使我烦恼。”

……差不多就是这样。我不知道那种孤独感有没有传达出去,不过如果能够做到,也就不能称之为孤独了()对于M先生实在没办法擅自解读,但是我想,在他的一生之中,大约有一些时刻,是会像一个无法讲述的梦。但这只是脚下必须走过的路,并不能困住他。没有什么可以。他像一个野孩子挥霍春天,像诗人写的那样是“不灭不熄的光”。

“因为哪怕你耀眼、短暂、触碰不到,对你的记忆如同对那两个星体的记忆,你不在场,也足够照亮这团包裹我们的迷雾。”

而我们不过是那些唱着Mozart, Mozart!的人罢了。记得,我们也曾经看着台上!像他梦里的人,他平静的观众(?)

说回德扎,“如果我们失去彼此的话,就什么都没有了。”

如果他真的把自己拒之门外——他真的能把自己拒之门外吗?


评论 ( 1 )
热度 ( 23 )
 

© \石/\斑/ | Powered by LOFTER